【安科教師風采錄】 一(one)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講台繪青春——記安徽科技學院陳傳萬教授

2016-06-20 吳謙 郝冰 點擊:[]

他(he)是(yes)一(one)名有着三十年從教經驗的(of)大(big)學教師,從助教到(arrive)教授,從一(one)名普通教師到(arrive)學院院長,一(one)步步走來(Come),他(he)把全部的(of)心血傾注到(arrive)了(Got it)自己熱愛的(of)教育事業上,矢志不(No)渝,執著堅守。1995年他(he)被遴選爲(for)安徽省首屆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;2001年,主持的(of)“應用(use)寫作(do)理論研究及其在(exist)教學中的(of)應用(use)”項目獲校教學成果一(one)等獎;2002年獲安徽省高等學校招生(born)“先進個(indivual)人(people)”稱号;2005年,主持的(of)“高師院校人(people)文類公選課系列課程改革與實踐”項目獲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;2010年被聘爲(for)省政府獎“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類出(out)版獎(社科類)”學科組評審專家;2012年在(exist)第三屆安徽省高等學校師範生(born)教學技能競賽中,指導的(of)學生(born)葛月榮獲文科一(one)等獎,實現學校零的(of)突破;2013年,作(do)爲(for)“社科人(people)物”被收入蔔幼凡主編的(of)《安徽社科年鑒2008-2010》一(one)書;2014年,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(one)般項目,實現學校零的(of)突破等等。此外,他(he)還兼任全國大(big)學語文研究會理事,安徽省寫作(do)學會副會長等。他(he)就是(yes)我(I)校人(people)文學院院長陳傳萬教授。

立德樹人(people)   始終忠誠于(At)黨的(of)教育事業

作(do)爲(for)人(people)文學院的(of)院長和(and)教師,陳傳萬平時(hour)的(of)工作(do)非常繁忙,但他(he)始終關注着學生(born)們(them)的(of)成長和(and)成才。他(he)說:“作(do)爲(for)一(one)名教師,我(I)的(of)職責就是(yes)教書育人(people),我(I)要(want)做的(of)就是(yes)利用(use)我(I)所掌握的(of)知識服務我(I)的(of)學生(born)。”他(he)是(yes)這(this)樣說的(of),也是(yes)這(this)樣做的(of)。無論嚴寒酷暑,始終堅守三尺講台,傳道授業,一(one)以(by)貫之。陳教授記憶超群、學識淵博、平易近人(people),對學生(born)用(use)心至極,深受學生(born)擁戴。

陳傳萬是(yes)一(one)位獨具慧眼的(of)伯樂,甘爲(for)人(people)梯是(yes)他(he)的(of)寫照。他(he)非常注重培養學生(born)的(of)文學素養和(and)寫作(do)能力,常常鼓勵學生(born)要(want)做生(born)活的(of)有心人(people),随時(hour)發現身邊有價值的(of)東西并寫成随筆心得。他(he)樂于(At)幫助學生(born)尋找展現自身才華的(of)平台,隻要(want)發現好的(of)文章和(and)素材,陳傳萬都會盡心盡力推薦到(arrive)學校網站、校報或者是(yes)其他(he)報社,讓學生(born)積累更多優勢,豐富自身的(of)履曆。在(exist)他(he)的(of)幫助下,人(people)文學院已經有多位同學在(exist)各個(indivual)媒體平台發表過自己的(of)作(do)品。他(he)推薦的(of)學生(born)作(do)品先後榮獲2009年安徽省大(big)學生(born)寫作(do)大(big)賽二等獎、2013年首屆全國大(big)學生(born)征文賽優秀獎等,我(I)校還榮獲全國大(big)學語文研究會授予的(of)“優秀組織獎”。

 

“盡心教書,用(use)心育人(people)”是(yes)對陳偉萬爲(for)人(people)和(and)教學的(of)最好诠釋。作(do)爲(for)老師,立足三尺講台,心系學生(born)成長,與他(he)接觸,總能讓人(people)産生(born)春風化雨般的(of)溫潤,他(he)确實是(yes)給學生(born)“傳道、授業、解惑”的(of)良師益友。陳傳萬的(of)教學,課前準備充足,案例豐富典型,能充分調動大(big)家的(of)積極性,所以(by)教學效果良好。他(he)先後榮獲校先進工作(do)者、校“優秀教師”、校首屆“師德标兵”、校優秀共産黨員、校“教學名師”、校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、校教學優秀獎等榮譽稱号;2014年榮獲安徽省“教學名師”稱号;2015年獲批安徽省名師工作(do)室(漢語言文學專業)負責人(people)。他(he)曾自嘲地(land)說,他(he)得了(Got it)無可救藥的(of)職業病。其實,這(this)不(No)正是(yes)先哲所說的(of)“得天下英才而教之”的(of)人(people)間樂事嗎?

知也無涯  求學永遠在(exist)路上

老師要(want)想給學生(born)一(one)碗水,自己就要(want)有一(one)桶水。而陳傳萬認爲(for),老師不(No)僅要(want)有一(one)桶水,這(this)桶水還必須是(yes)‘活’水。任何一(one)門學科都是(yes)在(exist)不(No)斷發展的(of),教師隻有樹立終身學習的(of)信念,才能滿足學生(born)的(of)求知欲。對此,陳教授提出(out):“要(want)當好老師,先當好學生(born)。教師隻有不(No)斷更新知識,運用(use)科學的(of)教學方法,才能使課堂富有生(born)機和(and)活力。”

從教的(of)三十年裏,陳傳萬始終堅持學習專業知識,提升專業素養。在(exist)各個(indivual)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培訓機構都能看見他(he)求學訪問的(of)身影,他(he)希望以(by)此不(No)斷增長見識閱曆,從優秀的(of)學者身上汲取他(he)們(them)的(of)長處,豐富自身的(of)學識,改善教學的(of)方法。1994年他(he)到(arrive)中國科技大(big)學做爲(for)期半年的(of)訪問學者,聽取了(Got it)諸多國内外知名教授學者的(of)課程,見識了(Got it)他(he)們(them)獨具一(one)格的(of)授課方式,這(this)使他(he)受益良多,收獲許多寶貴的(of)經驗。關于(At)這(this)次訪學,《中華人(people)民共和(and)國科技傳播史》第八章《科技寫作(do)史》曾專門記載:“1994年第一(one)屆高級訪問學者是(yes)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講師陳傳萬”。1999年他(he)參加安徽師範大(big)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(born)課程進修班學習;2006年他(he)作(do)爲(for)高級訪問學者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進行爲(for)期半年學習;2007年參加安徽省委黨校第三、第四期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學習;2016年參加教育部在(exist)北京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行的(of)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(中國古代文學)任課教師示範培訓班學習。在(exist)求學之路上,他(he)從未停止尋覓的(of)步伐。

在(exist)教學方法上,他(he)也一(one)直探索着,每次授課他(he)總要(want)做好充分的(of)準備。“我(I)每講一(one)門課,都要(want)做大(big)量的(of)準備工作(do)。查閱相關的(of)資料,增加專業知識,牢牢掌握每個(indivual)細小的(of)知識點,隻有把準備工作(do)做足了(Got it),老師所呈現的(of)課堂,學生(born)才愛聽。”陳教授說。他(he)會根據課堂的(of)内容,聽課的(of)對象,上課的(of)時(hour)間,因材施教,充分調動學生(born)在(exist)課堂上的(of)學習熱情。學生(born)不(No)僅争先恐後的(of)展示自己的(of)才能,更多的(of)是(yes)提出(out)自己不(No)同的(of)見解和(and)疑惑,課堂氣氛活躍,活而不(No)亂。他(he)讓每個(indivual)學生(born)在(exist)每堂課都學有所得。

教研科研齊頭并進   甘做地(land)方文化建設助力人(people)

陳傳萬不(No)僅是(yes)一(one)位循循善誘的(of)好老師,更是(yes)一(one)位嚴謹求實、孜孜不(No)倦的(of)學者。他(he)在(exist)中國文學、地(land)方文化等方面研究頗具造詣,兼任全國大(big)學語文研究會理事、安徽省寫作(do)學會副會長、安徽省藝術鑒賞學研究會副會長、蚌埠明文化研究會會長等多個(indivual)學術職位。

在(exist)學術方面,陳傳萬取得了(Got it)令人(people)可喜的(of)成就。他(he)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(one)般項目1項、省委省政府重大(big)決策部署輿情跟蹤研判課題預立項委托課題1項、省教育廳人(people)文社科項目1項、省社聯項目2項、校人(people)文社科項目3項等。在(exist)《文學遺産》、《光明日報》等媒介已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,其中《“素質作(do)文”淺說》被宇慧主編的(of)《教學方法與藝術案例全書(中)》收入,《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用(use)寫作(do)教學科學化探讨》被收入《中國當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覽》等。專著《魏晉南北朝圖書業與文學》榮獲蚌埠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。

作(do)爲(for)一(one)名文學研究者,陳傳萬在(exist)文學創作(do)上也收獲頗豐。他(he)在(exist)《當代詩歌》、《散文家》等報刊雜志發表文學作(do)品120餘篇,其中散文作(do)品《父親精神》被收入新課标語文讀本-麻辣閱讀《和(and)諧·人(people)類的(of)命運》,被《小作(do)家選刊》2009年1期作(do)爲(for)“新課标閱讀·美文講評”刊載并評析。詩歌作(do)品入選《安徽現代詩選》、《中國地(land)學詩歌雙年選》等多種選本。

在(exist)教學研究方面,陳傳萬更是(yes)取得令人(people)矚目的(of)成績。曾主持省教育廳重點教研項目1項、一(one)般教研項目4項、省教育廳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項。先後榮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一(one)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3項;榮獲校教學成果一(one)等獎2項等;主編原國家教委統編教材《教師口語概論》、安徽省十一(one)五規劃教材《教師口語》、《大(big)學語文》、《心理學》、《應用(use)寫作(do)案例教程》、《文學欣賞基礎》等多部教材。

高校的(of)一(one)項重要(want)職能是(yes)文化傳承與創新。多年來(Come),教學、科研之餘,陳傳萬一(one)直緻力于(At)推動地(land)方文化建設。2006年,在(exist)校領導和(and)相關職能部門大(big)力支持下,陳傳萬精心籌措,安徽蚌埠明文化研究會在(exist)我(I)校成立,陳傳萬當選爲(for)副會長兼秘書長;2015年,明文化研究會換屆大(big)會在(exist)蚌埠大(big)明文化産業園辦公中心召開,陳傳萬又當選爲(for)會長。明文化研究會團結了(Got it)一(one)批有志于(At)鳳陽明文化研究的(of)學者、專家,先後出(out)版了(Got it)《明文化研究》(第一(one)輯)、(第二輯)等,獲批多項課題,公開發表多篇學術論文,曾被評爲(for)蚌埠市先進社會組織,在(exist)省内外産生(born)一(one)定影響。

2007年,陳傳萬主持的(of)“鳳陽花鼓非物質遺産保護及開發研究”獲批省社科聯資助項目,其成果發表在(exist)《中國科教創新導刊》;2008年,陳傳萬應邀參加在(exist)鳳陽召開的(of)由中國明史學會與鳳陽縣人(people)民政府聯合主辦的(of)“朱元璋暨鳳陽帝鄉文化學術讨論會”,其論文被收入論文集《明太祖與鳳陽》;2009年,又應邀參加在(exist)淮南市召開的(of)安徽省第五屆淮河文化研讨會,提交的(of)學術論文被收入《皖北崛起與淮河文化》;2011年,參加了(Got it)在(exist)蚌埠市召開的(of)第六屆淮河文化研讨會,提交的(of)論文被收入《淮河文化與皖北振興》,《蚌埠日報》以(by)《發展皖北旅遊,蚌埠當執牛耳》爲(for)題進行專訪;2012年,主持的(of)“安徽明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”獲批省社科聯資助課題立項;2013年,參加在(exist)淮北市召開的(of)安徽省第七屆淮河文化研讨會,提交的(of)學術論文被收入《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》等;此外,陳教授還應邀擔任曆時(hour)5年編纂、450萬字的(of)“中國中小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藝術類的(of)第一(one)部集資料性、研究性、系統性爲(for)一(one)體的(of)專著”《鳳陽花鼓全書》的(of)編委及其《文獻卷》副主編。

陳傳萬早已把學校、把人(people)文學院當做自己的(of)家。因爲(for)這(this)裏有一(one)批志同道合、同舟共濟的(of)同事朋友;有一(one)群勤奮活潑、求實向上的(of)莘莘學子;有一(one)種積極向上,唯實求新的(of)工作(do)氛圍。每當看到(arrive)自己的(of)同事成功晉升,獲得榮譽稱号的(of)時(hour)候;每當看着自己指導過的(of)學生(born)學有所成,順利走向社會的(of)時(hour)候;每當看着學校,看着人(people)文學院日新月異地(land)不(No)斷發展壯大(big)的(of)時(hour)候,他(he)說自己就有了(Got it)幸福感和(and)成就感。

苦心耕耘育桃李,一(one)片冰心在(exist)玉壺。三十年的(of)教學生(born)涯,使他(he)真切感受到(arrive)“教師是(yes)人(people)類靈魂的(of)工程師”這(this)句話的(of)分量。文以(by)載道,詩以(by)厚德,傳道授業有術,樹人(people)承賢有方,他(he)在(exist)歲月的(of)鬥轉星移中默默譜寫着季節的(of)春華秋實,在(exist)平凡的(of)崗位收獲桃李滿天下的(of)人(people)生(born)。(特約通訊員:高曉甯  攝影:高曉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