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安徽工人(people)日報》報道我(I)校農學院先進事迹
6月12日《安徽工人(people)日報》2A版以(by)“《俯身田野爲(for)“三農”,傾情服務在(exist)一(one)線》——記“安徽省工人(people)先鋒号”獲得者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”爲(for)題報道了(Got it)我(I)校農學院先進事迹。具體報道如下:
題記
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,“今天的(of)組織需要(want)的(of)是(yes)由一(one)群平凡的(of)人(people),做出(out)不(No)平凡的(of)事。”一(one)支優秀的(of)隊伍總能夠以(by)其優秀的(of)業績來(Come)證明自己的(of)實力。今年“五一(one)”期間,安徽省五一(one)勞動獎章和(and)工人(people)先鋒号的(of)評選活動如火如荼地(land)展開,一(one)批有着優秀業績和(and)突出(out)表現的(of)單位赢得了(Got it)殊榮,獲得了(Got it)表彰。因表現突出(out),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(以(by)下簡稱“農學院”)榮獲安徽省工人(people)先鋒号殊榮,據悉,全省教育系統僅三家受到(arrive)表彰。日前,筆者一(one)行,帶着崇敬之情,走進農學院,專訪了(Got it)全國優秀教師、院長張子學,聆聽了(Got it)一(one)曲傾情爲(for)三農的(of)高昂贊歌。
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本科辦學始于(At)1978年,現有農藝教育、農學、種子科學與工程、植物保護4個(indivual)本科專業,擁有安徽省作(do)物遺傳育傳重點學科、作(do)物遺傳育種省級教學團隊、安徽省飼草育種115創新團隊。蚌埠市甜葉菊品種選育3221創新團隊、《作(do)物遺傳育種原理》和(and)《種子生(born)産技術心》省級精品課程。獲批省級“農學類應用(use)型創新創業人(people)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”立項建設單位。擁有玉米育種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安徽省甜葉菊育種與裁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設有作(do)物學實驗室、種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、遺傳學實驗室;配備現代化種子加工檢測及植物分子育種儀器設備,建有日光溫室、網室和(and)40畝校内試驗實踐教學科研基地(land)。農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6人(people),其中教授9人(people),副教授10人(people),碩士生(born)導師10人(people)。博士10人(people),在(exist)讀博士6人(people),全國優秀教師2人(people),省中青年拔尖人(people)才1人(people),省級學科帶頭人(people)3人(people),省骨幹教師1人(people),省優秀教師2人(people),省教學名師1人(people),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l人(people)。
近年來(Come),農學院紮根安徽大(big)地(land)這(this)片熱土,薪火相傳,将服務“三農”的(of)責任擔當起來(Come),在(exist)長期的(of)辦學過程中,鍛造了(Got it)優秀的(of)教學科研團隊,培育了(Got it)一(one)大(big)批應用(use)型農業科技英才,形成了(Got it)“興農濟世,務實創新”的(of)農學精神,在(exist)積極服務地(land)方農業和(and)經濟社會發展中作(do)出(out)了(Got it)顯著貢獻。尤其近幾年,農學院在(exist)院長張子學的(of)帶領下,創造地(land)開展科研、教學工作(do),在(exist)科研成果上取得了(Got it)驕人(people)的(of)成績:主持省廳級以(by)上研科課題80餘項,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家自然青年基金、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級課題6項,省自然基金、省重點項目、省優秀青年科技基金等省級課題15項,公開發表各類學術論文600餘篇,主編或參編教材專著25部。先後培育作(do)物新品種16個(indivual);獲得省部級以(by)上科研成果獎勵4項,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、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、三等獎1項;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,其中省級教學成果一(one)等獎2頂、二等獎2項、三等獎3項。2012年獲批國家級農作(do)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建設項目。爲(for)全省乃至全國的(of)農業經濟發展、農村面貌的(of)改善和(and)農民收人(people)的(of)提高做出(out)了(Got it)突出(out)的(of)貢獻,創造了(Got it)輝煌的(of)業績。
以(by)人(people)爲(for)本,創建團隊,打造培育人(people)才和(and)服務地(land)方的(of)新平台
農學院堅持理論武裝和(and)實踐創新的(of)緊密結合,樹立振興祖國農業的(of)信念,堅定農業科研、農科教學、培育農科人(people)才和(and)服務三農的(of)信心,幾十年如一(one)日,以(by)師生(born)爲(for)本,以(by)創建團隊爲(for)抓手,積極打造教學和(and)科研平台。在(exist)教學和(and)科研團隊負責人(people)帶領下,發揮傳幫帶精神,開展教學競賽、科研交流、導師制幫扶、在(exist)職鍛煉、綜合實踐田試點、“三下鄉”服務和(and)挂職鍛煉的(of)多種形式,促進團隊成員的(of)發展,特别是(yes)狠抓青年教師教學和(and)科研能力的(of)提高,不(No)斷增強團隊的(of)服務意識和(and)服務本領。先後獲評“全國優秀教師”2人(people)、省級教學名師1人(people)、省級優秀教師4人(people)、省級優秀共産黨員1人(people)、省級教育系統先進個(indivual)人(people)1人(people)等。積累形成了(Got it)多項教學和(and)科研成果,先後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(one)等獎1項、二等獎3項、三等獎2項、發明專利11項。取得了(Got it)顯著的(of)團隊建設和(and)科技平台創建成果,先後獲批“作(do)物遺傳育種省級教學團隊”、“飼草育種115省級創新團隊”、“甜葉菊3221蚌埠市創新團隊”;“玉米育種省級工程技術中心”、“甜葉菊育種與栽培省級工程技術中心”;“種子科學與工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(and)省級特色專業”、“農學省級卓越農林人(people)才計劃支撐專業”、“農藝教育省級教改示範專業”;“作(do)物遺傳育種省級重點學科”。2012年又獲批國家級“玉米區域試驗站”。2013年創建并獲批省級“玉米育種研究院”。作(do)物育種團隊不(No)分節假日和(and)嚴寒酷暑,甚至每年春節期間也在(exist)海南等科研育種基地(land)忙碌,先後培育玉米新品種9個(indivual)、小麥新品種3個(indivual)、飼草新品種3個(indivual),爲(for)糧食安全和(and)畜物業的(of)發展做出(out)了(Got it)突出(out)的(of)貢獻。
腳踏實地(land),創新發展,積累産學研協作(do)服務地(land)方經濟的(of)新亮點
農學院堅持人(people)才培養和(and)服務地(land)方的(of)緊密結合,始終瞄準地(land)方農業發展的(of)科技需求,積極解決農業生(born)産産前、産中和(and)産後的(of)技術難題,主動加強與地(land)方政府和(and)農技推廣部門的(of)聯系。學院利用(use)其作(do)物栽培和(and)育種技術優勢,對口幫扶臨泉縣,開展“臨泉縣玉米整建制推進高産工程”的(of)技術培訓和(and)服務,創建并實施“畝産850公斤以(by)上玉米高産栽培綜合配套技術體系”,連續三年使當地(land)玉米單産超過850公斤,刷新安徽省玉米高産曆史記錄,極大(big)地(land)推進了(Got it)臨泉縣糧食生(born)産先進縣建設,爲(for)臨泉縣獲批“全國糧食高産示範縣”做出(out)了(Got it)突出(out)貢獻,被安徽日報、安徽電視台重點報道。
學院常年爲(for)地(land)方政府和(and)農戶提供免費的(of)農業技術服務。在(exist)作(do)物生(born)産關鍵季節,組織師生(born)到(arrive)田間地(land)頭,到(arrive)鳳陽等周邊農村,送科技下鄉,深受農民的(of)歡迎,楊安中等5人(people)被評爲(for)“三下鄉服務地(land)方經濟先進個(indivual)人(people)”。每年暑期老師帶領學生(born)赴全省各地(land)開展大(big)學生(born)三下鄉社會實踐,幫助解決農業生(born)産和(and)農村發展的(of)實際問題,各地(land)政府部門給予了(Got it)高度評價,黃保宏等4人(people)被省廳評爲(for)“大(big)學生(born)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個(indivual)人(people)”。
學院積極參與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和(and)糧食豐産工程,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(do)。與臨泉、宿縣、渦陽、懷遠、五河、蚌埠、鳳陽等地(land)政府和(and)農技部門始終保持緊密聯系,開展基層農業技術培訓,每年達2000人(people)次以(by)上。目前,玉米高産栽培技術創新體系已輻射皖北各地(land)市,選育的(of)特種作(do)物-甜葉菊種子的(of)推廣占全國種植面積30%以(by)上,取得了(Got it)巨大(big)的(of)經濟效益和(and)社會效益。
校企合作(do),立德樹人(people),形成創新創業應用(use)型人(people)才培養的(of)新特色
農學院堅持學校教育與企業鍛煉的(of)緊密結合,主動與安徽隆平、皖墾集團、蚌埠永生(born)、安徽長金等農業公司開展校企合作(do)培養人(people)才,簽定聯合辦班協議,深度開展校企合作(do)辦學,先後開辦“隆平種子班”、“皖墾種子班”、“富田植保班”和(and)“長金農學班”等,引進企業的(of)智力資源、實踐實訓資源和(and)文化資源,豐富和(and)充實學校的(of)人(people)才培養内容,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(people)才新途徑,創新應用(use)型農業科技人(people)才培養新模式。同時(hour),師生(born)深入農業企業,走進農業經營管理和(and)農業科技服務的(of)市場中,深刻感受企業文化,親身體會企業理念,幫助企業分析和(and)解決發展難題,共同培育農作(do)物新品種,共同探索農作(do)物栽培管理新模式,取得了(Got it)顯著的(of)企業經濟效益和(and)學校人(people)才培養效益。如:學院與安徽隆平合作(do)已成功開辦三屆“隆平種子班”。校企聯合制定“人(people)才培養方案”,采取“三年一(one)班、四年一(one)屆”模式,突出(out)“三個(indivual)體系”(崗位能力本位的(of)課程體系,理實合一(one)與工學交替的(of)教學體系,誠信、技湛、奉獻的(of)育人(people)體系),推行“四個(indivual)雙制”管理(雙班主任制、雙導師制、雙考核制、雙獎助學金制),實現“四雙目标”(專業方向上專業鏈與産業鏈的(of)雙鏈對接,教學組織上課堂教學和(and)企業實訓的(of)雙管齊下,學生(born)管理上素質拓展和(and)職業教育的(of)雙培共育,文化育人(people)上校園文化和(and)企業文化的(of)雙元融合)。2012年2月《安徽日報》專題報道了(Got it)“隆平種子班”教改實踐,2012年3月在(exist)安徽省應用(use)型本科高校聯盟“第四屆年會”上交流校企合作(do)辦學經驗,與會高校反響強烈,起到(arrive)了(Got it)較好示範和(and)引領作(do)用(use)。
在(exist)校企合作(do)的(of)推動下,極大(big)地(land)促進了(Got it)大(big)學生(born)就業和(and)創業工作(do)。因校企聯合培養的(of)農科大(big)學生(born)具有務實、創新、能幹的(of)良好綜合素質,近年來(Come)出(out)現企業提前預訂畢業生(born)和(and)校企合作(do)班畢業生(born)免試錄用(use)的(of)争搶人(people)才情況。同時(hour),企業創新創業文化還有力地(land)促進了(Got it)大(big)學生(born)創新意識的(of)養成,激發了(Got it)大(big)學生(born)創業熱情,創業典型不(No)斷湧現。2012年張慶在(exist)第二屆安徽青年創業大(big)賽中奪得“創業先鋒獎”和(and)“最佳創業精神獎”兩個(indivual)單項獎,并獲安徽省“十佳大(big)學生(born)(自主創業類)”提名獎。2012年潘顯兵榮獲省級大(big)學生(born)創業大(big)賽金獎,2013年再獲國家級創業大(big)賽金獎和(and)五萬元獎金,并被評爲(for)“中國大(big)學生(born)自強之星”稱号,他(he)創辦的(of)“新生(born)态蝗蟲養殖有限公司”已初具規模,爲(for)農作(do)物稭稈、農業害蟲和(and)廢棄土地(land)的(of)利用(use)找到(arrive)了(Got it)新途徑,并已産生(born)明顯的(of)生(born)态效益、社會效益和(and)可觀的(of)經濟效益,被安徽日報、安徽商報和(and)安徽電視台深度報道。汪升高、朱治國等一(one)批畢業生(born)成功創辦企業。
校企合作(do)還極大(big)地(land)提升了(Got it)企業社會影響和(and)經濟效益。學院與隆平、皖墾、豐樂、荃銀等30餘家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(do)中,與皖墾集團達成玉米育種協同創新,與蚌埠永生(born)達成甜葉甜育種和(and)栽培技術協同創新等,運用(use)高校優勢的(of)智力和(and)人(people)才資源,解決企業發展中難題,開辟了(Got it)企業與高校聯合發展的(of)新天地(land)。
(安徽工人(people)日報記者 劉正 牛政)
(作(do)者:安徽工人(people)日報文章來(Come)源:安徽工人(people)日報)
點擊數: 更新時(hour)間:2014/6/17 8:32:32